校党委副书记高浣月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活动
时间:2019-05-16 14:14:52  来源:   点击:

2019年5月7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浣月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组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研讨暨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启动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阮广宇、教务处副处长翟远见出席本次会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思想政治研究所所长虞花荣主持。

(课程改革研讨暨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启动会)

虞花荣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的基本情况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设想。2018年9月,由该所申报的建设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研究成功获批2019年度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点项目,这表明我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上取得重大的突破。今后该所教学团队将依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优势学科,切实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广大学生真正受益、终身受益。

随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教师围绕如何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展开了讨论。解启扬教授提出,微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课程改革可以围绕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开展。赵庆杰教授提出,2019年度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点项目的成功申报,体现了天时、地利和人和的相统一,未来课程建设应注重特色建设,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我校的法学资源优势,形成校内协同、教学科研协同、教学管理协同。白丽萍教授提出未来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如何打造德法兼修的特色,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进课程建设的改革。

段志义副教授提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素养,避免碎片化的心灵鸡汤,尤其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辩证思维,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才能实现终生受益的课程建设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要讲好,必须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支撑,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能带给学生收获满满的“干货”,打造成一门金课。袁芳副教授、王觅泉博士、张鑫毅博士针对老师们的主题发言展开讨论,提出未来从教材研究,到教案、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资料配套等各环节,都要精心打磨,不断完善。

翟远见在发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长期探索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都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务处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现资源的协同,争取打造成一门国家级的精品课程。

阮广宇表示,感谢教务处一直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就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同时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学术功底和理论功底,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高浣月在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是一个充满朝气、由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如何把思政课变成大学生真心喜爱、乐于接受并践行的一门寓思想性、政治性、生动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是思政课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需要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需要营造积极主动,勤勉进取,求真务实的教研氛围。应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核心,努力打造民主、积极、合作、共享的团队文化,搭建开放对话的平台,让教师自觉地融合到团队之中,交换资源、交流思想、相互促进。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是思政课程的推广,对于凝聚人心与培养时代新人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未来通过课程改革和资源建设,不仅要发挥引领、塑造、帮助青年人成长成才的作用,更要强化课程建设的社会服务功能,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真正成为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资源建设的一面旗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研讨暨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启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相信未来这一教学团队在学校和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将成为课程资源建设强有力的阵地,为落实学校“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版权所有©2013 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
海淀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10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