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午,我校通识教育委员会2013年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昌平校区召开,副校长、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桂林教授参加并主持本次会议,全体通识教育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会议,通识核心课程负责人、通识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等列席了本次会议。
教务处负责人做了题为《稳定结构,平衡布局,强化内涵,构建能够突出法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报告,回顾和总结了我校10年来通识教育改革和构建具有突出法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历程,对于通识核心课程、通识主干课程和一般通识课程的近期建设规划和未来整体发展目标进行了汇报。
会议上,《西方文明通论》课程组负责人丛日云教授、《中华文明通论》课程组负责人赵晓华教授分别做了“通识核心课程《西方文明通论》建设报告”和“通识核心课程《中华文明通论》建设报告”。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运行,“两个文明”课程的建设发展成绩斐然,运行效果得到校内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一致认可,根据抽样统计,大部分学生认为开设这两门必修课很有必要并且对这两门课的授课效果整体满意。
会议上,李净教授与孙鹤教授分别做了“《自然科学通论》课程试运行工作报告”和“《艺术与审美通论》课程试运行工作报告”,就两门课程一个学期以来的试运行情况作了汇报。
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于上述四门课程的建设报告作了充分讨论与评议,肯定了通识核心课程在我校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积极意义,对于下一阶段如何进一步建设通识教育体系也提出诸多意见与建议。
张桂林最后发表讲话,她指出,我校一直非常重视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在上一轮通识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出“打造有灵魂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建设“有法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工作方针,实践证明,深受学生和社会的欢迎,成效显著,具有法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坚持这一工作方针不动摇,继续坚持“孕育人文精神,增加科学素养,锤炼公共品质,拓宽知识视野”的通识教育目标,进一步充实、丰满通识教育课程类型,提升通识教育课程品质,全面构建起具有突出法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真正培养出具有“坚定的公共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背景链接:
经过十年的探索努力,特别是通过两轮通识教育改革,具有法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日臻完善。目前,我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呈现为“以中西文明通论为核心、以13门重点建设课程为主干、以200多门自由修读课程为拓展”的立体闭合型结构。
这一结构的建立,以2004年8月首次写入本科培养方案的四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哲学社会科学类、人文素质类、法学类)共计191门通识选修课程为开端;以2005年启动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提出“打造有灵魂的通识教育”理念、建设“有法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方针,并通过对旧有课程进行整合、充实、提高而建立的四类(自然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类、人文素质类、法学类)156门通识选修课程为转折;以2006年秋季学期建立《中华文明通论》、《西方文明通论》两门全校本科生共同必修课程为突破;到2010年春实施第二轮通识教育改革,学校提出进一步健全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提出建设“通识主干”这一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趋于完备。